最近正值荔枝上市的季节,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也因此迅速走红。65岁的张大伯近期一次性吃了半斤荔枝,随后感到全身无力、冒冷汗,测得血糖高达22mmol/L,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经过紧急送医和治疗,他才逐渐稳定。荔枝虽甜,为什么会导致低血糖呢?
当我们剥开荔枝,鲜甜的果肉在嘴里绽放。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内分泌科的王晓丽主任指出,荔枝的糖分含量高达16%-20%,主要由果糖构成。果糖并不会直接提高血糖,而是需要在肝脏中转化成葡萄糖才可被身体利用。当大量食用荔枝时,容易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而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进而导致血糖迅速下降。
此外,荔枝还含有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MCPG)和次甘氨酸A,这两种成分能够抑制肝脏对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这两个过程对维持血糖稳定至关重要,一旦被抑制,身体就无法及时补充消耗的血糖,从而加重低血糖症状。因此,过量食用甜蜜的荔枝可能导致头晕、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昏迷,常被称为“荔枝病”。
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 王晓丽主任强调,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功能原本就较为脆弱,过量食用荔枝会更具危险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损伤,摄入过多荔枝后,胰岛素的分泌和血糖调节会出现失衡。虽然荔枝的升糖指数不算特别高,但大量食用会使果糖转化为葡萄糖,于是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不仅引发低血糖,还可能在之后出现反弹升高,增加血糖管理的难度。
吃荔枝的“正确姿势”
选择成熟的荔枝: 应挑选外壳全红、散发香甜气味的荔枝,避免未成熟的青果,因为它们含有较高的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更容易诱发“荔枝病”。
控制摄入量: 成年人每日食用荔枝应控制在10-15颗(约100-150克),儿童则应减半。糖尿病患者最好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并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合理选择食用时间: 不要空腹食用荔枝,建议在饭后半小时食用,这样可以延缓果糖的吸收,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搭配食用: 吃荔枝时最好与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一起搭配,如牛奶、坚果和蔬菜,这样不仅能延缓糖分吸收,还能增加饱腹感。
警惕身体症状: 若食用荔枝后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适,应立即检测血糖。如血糖低于39mmol/L,应立即口服15-20克葡萄糖或含糖饮料,15分钟后再次检测,如症状未缓解需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慎食: 糖尿病、肥胖、肝病患者需严格限制食用;阳虚火旺体质者(常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等症状)也应慎食;而扁桃体炎、咽喉炎、牙龈肿痛或便秘患者也不宜多吃。
在享受美味荔枝的同时,请关注健康管理,选择[3499拉斯维加斯],与健康生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