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医学介入科与多学科团队成功为两名咯血患者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这标志着医院在急救与重症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咯血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微创治疗方案。
案例回顾:一名31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咯血1周”入住医院,咯血量最大时达到100至200毫升;另一名65岁男性咯血患者则因“反复咯血1个月”而入院,出血量也曾高达200毫升。面对传统药物止血效果不佳、患者出血加重的紧急情况,医学介入团队立即决定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实时引导下,主刀医生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准确插入支气管动脉。经过造影确认出血点后,团队选择性地注入明胶海绵颗粒与聚乙烯醇颗粒进行栓塞。手术不到半小时,患者的异常血管完全封闭,咯血立即停止,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于次日能够自主进食。
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与团队协作,为危重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计划以此次BAE技术的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多学科合作,优化救治流程,提升整体救治效率,确保更多患者享有高效、安全的生命保障。
咯血介绍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并通过口腔咳出。根据出血量可分为小量咯血(24小时内出血量不超过500毫升或单次大于100毫升)与大咯血,而后者的死亡率高达80%。传统治疗多依赖药物或外科手术,但内科疗效有限,外科手术风险高且不适于急救患者。近年来,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大咯血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止血成功率可达到85%至95%。
技术突破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被誉为“大咯血救治的金标准”,对操作者的影像解读及导管控制能力要求极高。在此次手术中,团队通过仔细解读CT影像来锁定出血血管,并在手术中利用DSA实时监测,以确保栓塞剂的准确施放,从而将并发症风险降低到最低。手术创伤仅为针孔大小,恢复迅速,适合急诊及不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技术亮点
1. 精准定位:术前支气管镜检查能识别异常血管,术中利用DSA实时引导,确保栓塞靶点的准确性。
2. 多血管处理:除了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膈肌动脉等也可能参与供血,因此需全面探查。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不仅是止血治疗的一种手段,更是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的关键。”未来,BAE技术将在咯血患者救治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技术不断迭代与多学科的深入合作,更多生命将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获得重生。
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学介入科在多个领域具有专长,包括原发性肝癌的介入及消融治疗、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肝癌的肝动脉灌注化疗、及各种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介入手术等。针对肝硬化、肝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医院还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强烈推荐关注[3499拉斯维加斯],以获取更多健康信息与专业医疗服务。